最近聽陳昇的“牡丹亭外”,跟《牡丹亭》倒沒啥關係,不過倒讓我重溫了大學時期讀過的《牡丹亭》,並且多懂了一個劇本-《女駙馬》。“牡丹亭外”講的是《女駙馬》的故事-話說故事主人公馮素珍年少喪母,與父親、後母生活在一起。馮素珍自小與李兆廷訂婚,但後母嫌李家太窮,將素珍另外許配給當朝尚書的兒子。對後母這樣的安排,馮素珍堅決不從。這時,李兆廷要赴京趕考卻苦於沒有路費,馮素珍便偷偷把自己的私房錢送給李兆廷。這件事被素珍的後母發現,後母勾結官府,捏造罪名,把李兆廷打入監牢。為不耽誤李兆廷的前程,馮素珍決定女扮男裝,以李兆廷的名字進京考試,然後回鄉再想辦法救出李兆廷。怎知才華出眾的馮素珍卻中“狀元”。皇帝看中了她,想招她做女婿。馮素珍雖一百個不願意,但攝于皇權,被迫與公主成婚。洞房花燭夜,馮素珍將一切隱情向公主坦白,公主深受感動,向皇帝父親說明情況。最後皇帝不但原諒了馮素珍,還成全了她和李兆廷的婚事。
戲為人所寫的,所以我們說戲如人生。人生的生離死別,酸甜苦辣,全都濃縮在短短的戲裡。人說,演戲的人是瘋子,看戲的人是傻子。因為演戲的人投入了一個或許生活方式、思想性格及背景時空都與他全然不同的角色裡面,並且他要相信他就是這麼一個人物,才能真實地了解那一個人物的思路想法、顧慮苦衷,才能演活那一個人物感動觀眾;看戲的人是傻子,因為他明明知道眼前的一切都是編造的劇情,卻與戲中人物同笑同哭,或許憐恤疼愛,或許咬牙切齒,真是演的如夢如幻,看的如癡如醉,這都是戲的魅力。
在《女駙馬》裡,馮素珍“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哇好新鮮”......這在當時的社會對女性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癡想,卻因此跑進了亦虛亦實的戲劇裡去,在那夢裡為當代女性圓了一場狀元夢。這就是現實人生的遺憾,都在戲劇里得以圓滿。亦如牡丹亭裡杜麗娘游園夢柳生,抑鬱而終並魂寄畫像埋於牡丹亭邊,三年後素未謀面的柳生無意間發現此畫,杜麗娘開棺還魂,又經一番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我想,現實人生哪有此等美事?
戲給了人安慰,給了人釋放,給了人啟示,而戲劇的藍本就是人生,但人生呢?人生可以這麼簡單照著劇本來演完嗎?向暗戀已久的人表白,向無緣的人說再見,向傷害你的人說謝謝,愛恨消失前用手溫暖我的臉為我證明我曾真心愛過你?或許我們可以從戲劇裡學習一些橋段與經驗,但是在現實裡《變形金剛》的男主角死了後可有任何的能量讓他再復活?湯顯祖在其《牡丹亭記題詞》-“天下女子有情,寧得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好一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那麼現實中麥可傑克森在全球千萬歌迷的撕喊中能否再復生?
倘若人生可以如戲一般,我們就可以遊戲人生,作一隻打不死的蟑螂?任何磨練與挫折最後一定會有美好結果?或許就像動作片裡的主角身歷激戰最後永遠都還能以完美的形象走到銀幕前擁吻?還有,演錯了可以NG嗎?
戲如人生,人生倒不如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