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愛的藝術-第二章-愛的理論 - 父母與孩子間的愛(愛的成長)

這一節的標題是:父母與孩子間的愛.但我比較喜歡用"愛的成長",因為本節談論到"愛"如何伴隨我們的成長不斷轉換方式,逐漸趨向成熟...

當一個嬰兒誕生之時,若不是母愛使他免於由於脫離胎盤(母親)所產生的焦慮與無助,他必將感受到死亡的恐懼.他與出生前其實沒兩樣,不能辨認物體也不能察覺到自己與外在的世界,他只能感到溫暖與食物的刺激,並且尚無法將溫暖與食物的來源-母親-分別,所以這時候對他來說,母親就是溫暖與食物.他的需要是內在的,對他來說,外在的東西之所以存在,只有當那東西給他帶來內在的滿足或挫折.

當他長成兒童之後,他漸漸可以外在物本身的樣子來認識外在物,餵飽與乳頭有了分別,乳房與母親有了分別,他已經可以將它們分開來認識,並開始給它們起名字,他也學習到這些外在物與他的關係,例如火是燙的,母親的溫暖是舒服的...他慢慢學會如何控制人的反應,當他吃的時候母親會笑,當他哭的時候母親會抱,這些經驗都讓他知道"我是被愛的",並且我被愛,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我被愛,因為我的樣子可愛,我被愛,因為母親需要我;我被愛,因為我是我...

這時期被愛的經驗,是被動的經驗,因為他無須做任何事而被愛...這時候他還不知道如何去愛人...慢慢的,兒童開始以感謝與歡欣的態度去回應別人對他的愛,這時候一個新的因素加了進來,這是一種新的感情,就是他想用自己的行為引生出愛...

這時期兒童第一次想"給予"母親或父親某些東西,例如一張圖畫或任何他可以製作出來的東西...人類愛的觀念第一度從"被愛"轉變為"愛"-創生愛...但還需要歷經多年,這愛才能達到成熟的階段.

現在這嬰兒變成了青年,若他人格發展成熟,他已經克服了凡事自我中心的狀態,"他人"對他的意義不再是"滿足他自己需要"的一個手段,他會思考他人的需要何他自己的需要同等重要/或變得更重要,因為他發現"給予"比"接受"更令人滿足,由於"愛"成熟了,他脫離了一個人由自我陶醉與自我中心狀態所築成的寂寞與孤獨,他開始感到有一種全新的結合,分享與合一來擺脫一個人孤單的牢獄,他還發現他有一種能力,就是:以"愛"來創造"愛",這比由單方面被愛而產生的依賴性更好,不必為了仰賴別人的給予,他必須成為一個"乖孩子"...

嬰兒時期的愛是"因為我被愛,所以我愛",

青年時期的愛是"因為我愛,所以我被愛",

但是,愛已經隨著你成長成熟了嗎?

若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那種愛還是不成熟的...

成熟的愛應該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我們一直追求愛,問題是,我們有讓愛學習成長嗎?

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第二章-愛的理論 - 愛的因素-了解

你了解我嗎? 這應該是吵架熱門的對白之一吧...

在愛的因素當中,"了解"應該是最重要的...若你不了解一個人,你就無法去尊重他;你不了解他,你為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你的一相情願,是他要的嗎?出於愛的了解,是穿透內心的了解,超越了你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可以他人的處境來設想...書上例子:若你了解一個人,你看到對方憤怒,即使他沒表現出來,你也會知道他在憤怒,但是因為愛,你可以更深層去了解到他實際上的不安與擔憂,了解他的孤獨與困窘,所以,當你以愛去了解一個人,你就會看到比他單純憤怒更深層的東西,他實際上是一位受苦的人,而不是憤怒的人...所以,了解可說是愛的重要因素,若愛中沒有了解,很多可以容易解決的問題就變成死結;若了解中沒有愛,你即使知道幫他脫離那苦境只是舉手之勞,但你卻寧願自私地看他繼續受苦...

若說愛是人欲與他人融合的慾望,那麼"了解"就是融合最基本的途徑,這種慾望就是藉由去了解"人的秘密"而達成.但是了解他人談何容易? 或許窮我們一生之力,我們尚無法了解我們自己,更何況是去了解他人? 只是與人結合的慾望卻驅使我們不得不去嘗試那樣做,所以我們用盡了方法...

其中一個是致命的方法,就是我們要把一個人完全控制,用力量讓他照我們的意思,不但不是去了解他,反而想把他變成我們的東西...這種"虐待狂"暴力的方式,就像小孩子常常已把東西拆散或打破的方式來了解一樣東西,例如殘忍的折斷蝴蝶的翅膀,以便更了解它...只是到最後那東西已經不再是原本的了...

了解"秘密"的另一種方法是"愛",相較於虐待狂把別人的生命卸成一塊塊去了解對方,然而毀滅對方卻是最後的結果,卻無法得到真正的了解,但是若以愛的方式,了解是以結合而得到,在愛中,彼此以愛來體貼穿透對方的行為,彼此以愛來耐心回答對方的問題,在愛中的了解,是輕省的,生氣吵架在彼此對彼此的了解,並且以愛的行為來包容開解,是很容易避開的...在用愛穿透別人的生命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發現了對方,發現了彼此...

沒有愛的"了解他人秘密"...純屬八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