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節的標題是:父母與孩子間的愛.但我比較喜歡用"愛的成長",因為本節談論到"愛"如何伴隨我們的成長不斷轉換方式,逐漸趨向成熟...
當一個嬰兒誕生之時,若不是母愛使他免於由於脫離胎盤(母親)所產生的焦慮與無助,他必將感受到死亡的恐懼.他與出生前其實沒兩樣,不能辨認物體也不能察覺到自己與外在的世界,他只能感到溫暖與食物的刺激,並且尚無法將溫暖與食物的來源-母親-分別,所以這時候對他來說,母親就是溫暖與食物.他的需要是內在的,對他來說,外在的東西之所以存在,只有當那東西給他帶來內在的滿足或挫折.
當他長成兒童之後,他漸漸可以外在物本身的樣子來認識外在物,餵飽與乳頭有了分別,乳房與母親有了分別,他已經可以將它們分開來認識,並開始給它們起名字,他也學習到這些外在物與他的關係,例如火是燙的,母親的溫暖是舒服的...他慢慢學會如何控制人的反應,當他吃的時候母親會笑,當他哭的時候母親會抱,這些經驗都讓他知道"我是被愛的",並且我被愛,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我被愛,因為我的樣子可愛,我被愛,因為母親需要我;我被愛,因為我是我...
這時期被愛的經驗,是被動的經驗,因為他無須做任何事而被愛...這時候他還不知道如何去愛人...慢慢的,兒童開始以感謝與歡欣的態度去回應別人對他的愛,這時候一個新的因素加了進來,這是一種新的感情,就是他想用自己的行為引生出愛...
這時期兒童第一次想"給予"母親或父親某些東西,例如一張圖畫或任何他可以製作出來的東西...人類愛的觀念第一度從"被愛"轉變為"愛"-創生愛...但還需要歷經多年,這愛才能達到成熟的階段.
現在這嬰兒變成了青年,若他人格發展成熟,他已經克服了凡事自我中心的狀態,"他人"對他的意義不再是"滿足他自己需要"的一個手段,他會思考他人的需要何他自己的需要同等重要/或變得更重要,因為他發現"給予"比"接受"更令人滿足,由於"愛"成熟了,他脫離了一個人由自我陶醉與自我中心狀態所築成的寂寞與孤獨,他開始感到有一種全新的結合,分享與合一來擺脫一個人孤單的牢獄,他還發現他有一種能力,就是:以"愛"來創造"愛",這比由單方面被愛而產生的依賴性更好,不必為了仰賴別人的給予,他必須成為一個"乖孩子"...
嬰兒時期的愛是"因為我被愛,所以我愛",
青年時期的愛是"因為我愛,所以我被愛",
但是,愛已經隨著你成長成熟了嗎?
若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那種愛還是不成熟的...
成熟的愛應該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我們一直追求愛,問題是,我們有讓愛學習成長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